2016年5月30日,江苏理工学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座谈会。校党委书记王建华、副校长崔景贵、周兰珍出席会议,宣传部、社科处、商学院、思政部等部门及单位负责人,以及人文社科领域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议由副校长崔景贵主持。
副校长周兰珍首先发言,她结合工作实践,从“两个不可替代”“为什么人”“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落实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谈了心得体会。她希望全校社科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形势、新态势和新趋势。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不仅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而且深刻阐明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他们结合学校实际畅谈了如何在新时期繁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看法和思路。
副校长崔景贵在发言说,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是新时期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5.17”重要讲话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通过师生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研究制定学校学习贯彻的工作方案与创新举措。
校党委书记王建华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而得出的全面性结论。全校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目标、开拓思路、落实责任、提振精神,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王建华书记指出,领会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江苏理工学院社科联秘书处)
附件:发言摘要
探索执政规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王建华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句话不仅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到的一个结论,也是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而得出的全面性结论。从世界的发展史来讲,任何一个世界强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不能成为一个强国,仅仅靠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好了才能与自然科学一起奠定中国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坚持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想长期执政下去,有很多规律要我们探索。探索这个规律,我们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我校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目标、开拓思路、落实责任、提振精神,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会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树立“社科强校”的奋斗目标
崔景贵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是新时期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把学习贯彻“5·17”讲话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师生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研究制定我校学习贯彻的工作方案与创新举措。面对“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征程、新目标,“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我们要以“5·17”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真正创新作为、奋发有为,真正“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全面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我们要树立“社科强校”的目标和“争创优势”的理念,积极认识和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形势、新态势和新趋势,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抓好着力点、抓准着重点,进一步推进社科管理工作规划设计和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社科拔尖青年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优势建设,进一步加大社科重大项目和精品成果培育投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引导社科研究大平台整合管理与应用服务,坚定不移走实社科卓越之路,坚持不懈走好社科强校之路,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校社科联副主席)
坚持马克思主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
周兰珍教授
我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从我分管的宣传工作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意义特别重大。他讲了两个不可能,两个不可替代。把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重要位置。教职工理论学习必须领会、体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真懂、真信、真会、真用马克思主义。真懂指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不是照搬照用。教条地理解,反而失去了它的可信性。真懂、真信的前提是什么,要认真地去学习,学习它的原著,学习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个方面——“为什么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的职业,“为什么人”,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其实我们讲“为什么人”,是一个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从古到今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现代,我们仍然特别强调“为什么人”即主体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有“道”在里面。“立德、立言、立功”,立德在前、立言、再是立功,所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确“为什么人”。
第三个方面,我们怎么样来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回顾过去,我们的传统是什么,中华的优秀传统要拿来用,但是还要有原创性和时代性。我们既要借鉴外来的,还要有系统性和专业性。那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学校的事业也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我们今年是建校32周年,我们总说“三十而立”,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处在而立之年的学校,我们做出了怎么样的贡献,我们应该有我们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学校的发展、规划、设计等领域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系统性、宏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应该体现出来。理论的前瞻性和高度应当体现出来,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作用要体现出来。
(发言人为常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校社科联副主席)
着力解决“三个一”问题,扎实推进社科强校建设
陈晓雪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到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对于我校而言,要着力解决好“三个一”的问题,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一个认识问题、一个方法问题、一个战略问题。
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在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如何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问题。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不可能办得更好。我校要在坚持工科为主的同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把我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方法问题,就是在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问题。我校要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标准、成果评价体系、推介转化机制,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品质和原创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要服务地方发展,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加快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一个战略问题,这就是在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也要坚定不移地将社科强校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来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是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校的重要一极。要实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一方面要在我校形成工科、理科、哲学社会科学平等看待、同等同级同样奖励、同台竞争谁强谁上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及时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社科工作者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社科联副主席、社会科学处处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高军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共1万多字, 概括一下,总书记“5·17”讲话主要谈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全文搜索,“马克思主义”共出现83次。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强调读经典著作。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4.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决好学风问题等。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思政部主任)
我在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学习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特色”四个字。那就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又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得出声音的,才叫中国特色。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这实际上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坚持差异化发展,不能别人做什么,我们也跟着做什么。同时,要深入挖掘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结合到我们的学校发展、我们的学科发展,我们就要思考,我们有什么,哪些是别人有我们也有、但没有别人做得好的;哪些是别人有我们也有、但比别人做得好的;哪些是别人没有我们有的。我们一定要分析清楚,别人有我们也有,但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加强;别人没有我们有的,我们要深耕细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创新思想理论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李德方研究员
无论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都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立志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深远意义。为此,必须首先解决好教师的“四真”问题。要注重加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对中国梦的向往。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积极构建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教学体系,强化问题导向,推进专题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切实提升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发言人为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