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计划网

学术交流
学会专家观点: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168计划网:发布时间:2016-08-30 | 信息来源:

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张   强教授

 

    区域文化是由不同的区域生活共同体在文明进程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同时又是在民族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得到光大的。当汉王朝将不同族源的民族集合到“汉族”的旗帜下,“汉族”表达的文化诉求必然会表现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然而,多元化的文化在中央集权的制约下又表现出一体化的特征。在多元化与一体化互动的前提下出现了不同文化的互渗,一方面多元化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诉求和个体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一体化又将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互吸收和混融的态势。

    作为区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显然有个别化的特点。同时,个别化通过吸纳和消化其他区域的文化,通过互证和互补丰富了自身。区域文化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同时又有不同文化混融的一面。

    早期因实行分封,周王朝各诸侯国在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区域文化。这些区域性的文化因各自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积淀成为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如齐文化、鲁文化、晋文化、秦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韩文化、赵文化、魏文化等,既是按诸侯国的疆域划分的,同时也留下了各自独立发展的烙印。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因兼并战争,文化构成出现了合并与分化的双向互动。齐国兼并鲁国后形成了范围更广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吴国和越国在相互兼并中形成了相互认同的吴越文化;韩、赵、魏三家分晋,晋文化一分为三,经过各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韩文化、赵文化和魏文化。可以说,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彼消此长是以国力强盛及分合势态为前提的。

    其实,文化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共同体,是以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为划分依据的,因而同一国家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不同质的区域文化。进而言之,自然形成的区域地理势必会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不管这一区域后来因行政区划调整,某一生活共同体可能分属不同的政区,但因有共同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在不同政区中生活的社会群体势必会因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相互认同。生活在这些区域的社会群体因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文化上的归属,乃至于后人研究区域文化时往往自觉地把它们视为同一的区域文化。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古代文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
168计划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