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168计划网主办,镇江市委宣传部和苏南五市社科联承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大会苏南区域专场在镇江举行。来自全省社科界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指出,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江苏经济板块的龙头。创新是苏南率先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看家本领”。 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机遇。要抢抓好、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勇于突破瓶颈制约,善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为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新动源、开辟新境界。
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当凌指出,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社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社科界应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打造“苏南社科高地”贡献力量、创造经验。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东南大学仲伟俊教授,镇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菊兰作了大会主旨报告。
实现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创新驱动
与会学者认为,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实现对经济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的协同推进。
“当前,企业创新发展和政府支撑路径不够清晰,导致企业和政府投资驱动效率不高,创新载体入驻率低、城市综合体供给过:偷胤秸府债务快速增长等问题凸显。”无锡市委党校蒋佳林教授表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三大战略定位,而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又是三大战略定位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只有实现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的创新驱动,才能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苏南地区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并重,推动苏南工业高端化发展;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苏南制造向苏南智造转变,坚持特色发展和联动。”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晁先锋谈到,苏南创新驱动发展要立足整合和共享创新资源,结合重要项目、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知名品牌,重点建设创新驱动的基础平台。
探索区域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与会者认为,应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化,引导和支持本地特色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
“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明确协同研究各方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成果共享、风险分摊机制,推动示范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军伟表示,加快建立产业技术研发资源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和部门分割,构建国际一流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是建设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路径。
南京宏观经济学会张晓海建议,应积极探索区域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根据需要摸索适合苏南地区总体以及各地区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跨城际联盟组织、创新主体互动模式以及多中心协同共生模式等。合理构建联合攻关、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完善优秀人才集聚机制
与会者认为,人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等举措引导和支持创新人才向示范区集聚。
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主任倪潜指出,“需要完善优秀人才集聚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使创新人才更多地分享成果收益。”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青年学者潘冬说,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重点,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者印建兵建议,应将创新型人才开发纳入到区域经济规划中。政府有必要把握本地区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方向,尤其要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可把各类创新型人才开发的责任落实到政府工作中,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良性的区域创新型人才的数、质、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
会议共收到论文496篇,经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篇,三等奖40篇。
(江苏168计划网 吴茜 镇江市社科联 汪建莉)
附:苏南区域专场主题发言专家观点:
建设国家自创区,探索新苏南模式(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 蒋跃建)
近年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主要在六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科技镇长团选派力度,推进基础原创成果转化,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培育新动能。
实践出真知、出经验,以既有实践为基。胰衔绦平漳瞎易灾鞔葱率痉肚ㄉ栌岢忠韵录父龇矫。
以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取向。当前,苏南地区的经济大而不强,而资源、环境压力尚未探底,国际产业技术竞赛形势逼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满足人民需求任重道远,唯有创新驱动才是出路。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创新驱动转型。
以全面改革推动全面创新。科技竞争已演化为国家创新体系竞争。必须统筹改革以建立良好动力机制,梳理体制机制关卡,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更大的系统性动力在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的调整,应当以综合改革释放系统性动力,促要素向高效率行业和部门流动,让企业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要创建动力机制,深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动力”的认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培植和完善创新文化,营造让创新者致富的环境。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要素资源能否自由流动,我们应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提升对资源配置的管理能力,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这比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要更为关键。
既要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要发挥政府在产权保护、消除隐性壁垒、完善市场规则、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高新区应积极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开展全球化资源整合、开放创新、市场竞争,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导式”引领转变
积极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仲伟俊教授)
目前,我国和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广大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根本问题是缺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即缺乏“创新友好环境”。
“创新友好环境”是具有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技术创新开发的性能优、质量好、消耗少的产品能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让企业技术创新有良好的经济回报;企业通过市场能有效获得人才、资金、知识和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相比资本运作、投资房地产等其它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加快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激励创新上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对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来说,需要加大国家和江苏已经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让示范区内的创新型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各种优惠政策的最好支持;对示范区内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家,给予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为人才营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示范区的企业之间加强科技人员互访、互聘、互用;加强示范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设立引导创新专项科技计划,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和生产工艺渐进创新,支持更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高端市。簧枇⒋葱律杓谱ㄏ钪С旨苹,营造重视设计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支持计划,研究产业市场和技术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使得应用类研发活动从源头上就与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计划的指导思想由开展更多的研究向开展更需要的研究转变。
镇江新区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镇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菊兰)
要素与合作是近年来镇江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集聚要素资源,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投资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逐步形成了航空制造、功能性复合材料、生物健康等多个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和高端人才集聚地,新区尊重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着力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围绕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以“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为抓手,逐步探索新常态国际合作新模式。
今后,镇江新区将以体制机制构建与创新,更好地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是推进园区市场化,加强改革与创新,凸显园区发展活力。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实体化管理,有利于全方位破除行政壁垒,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两张皮”现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延伸政策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多元融合。通过投、贷、债、保联动等方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推动产业联盟外延,推进全要素资源配置。抱团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广泛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良性发展;引导联盟“走出去”,推动和促进联盟间建立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做好产业企业信息、技术、供应、国际合作等方面联动。四是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深化校地融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弘扬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发挥已有各类协会、联盟的功能,招募创业导师提供指导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指导;广泛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