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计划网

学术交流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168计划网:发布时间:2015-12-24 | 信息来源: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2015年11月26日,江苏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以“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为主题举办学术聚焦活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从民生发展的共享理念、民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民生幸福工程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具体举措等方面深入探讨,为江苏下一步民生政策改革和民生幸福工程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次专题聚焦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168计划网主办,江苏省社科院承办。会议由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主持,168计划网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汪兴国致辞。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陈向阳、南京社科院院长叶南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分别作主题发言。相关研究部门负责人、研究人员和省社科院各分院领导等50余位出席会议。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汪兴国在致辞中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会议把民生共享发展确立为第七大发展战略,此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会议的主题、内容紧紧围绕民生政策和民生幸福,也非常切合江苏发展现实的需要。他期望此次学术聚焦活动能有力推进江苏民生幸福建设的创新实践,有力推动江苏社科理论界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陈向阳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江苏加强民生领域的建设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要做好以下对策准备:一是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推进苏北地区发展;三是提高教育、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五是发展品牌经济,提高产品供给和服务的品质;六是改革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叶南客认为,坚持共享发展,加强民生幸福建设重点在于社会政策托底,具体而言,主要是增加收入,提高养老服务水准;精髓在于公平正义与普惠,具体而言,则是实现教育普惠、医疗均衡以及社保体系统筹;机制是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实现权力的下放,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

    邹农俭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要做好农民工群体工作,积极培育出农民工群体中等收入者。为此,应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重视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保障农民工转移过程中正当权益。

    陈友华认为,当前的户籍、社保、人口、土地、婚姻等政策对家庭婚姻的负面影响很大,而家庭婚姻是提升民生幸福的关键要素。提升民生幸福,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要系统梳理家庭能力建设面临问题,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家庭政策取向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厘清政府、社会、家庭与个人在家庭能力建设中责任边界;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

    省社科院孙肖远研究员认为,在现阶段应该把民生治理、民生改善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依靠民生推进民主,依靠民主解决民生,在政治制度保障之下推进民生建设,在推进民生建设的过程中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

    省社科院丁宏认为,养老事业发展是我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民生建设项目,需从各个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政府与全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因此应该发挥互联网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重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政府可以在推进互联网养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省社科院徐琴认为,“可持续改善”应成为民生建设的首要目标;提升民众福利、实现可持续改善,是民生建设的基本目标。民生建设是促进社会再整合的重要机制;共享和可持续是民生发展的两个原则。民生建设要精细规划、明确重点,与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权益最为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应作为民生建设的重点。

    刘旺洪对研讨活动作了总结。他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关乎江苏发展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对江苏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相适应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避免不切实际的收入增长;二是建成提升产业质量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刚性的评估体系,避免苏北地区重蹈污染的老路子。三是优化行业、区域、群体间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四是处理市场配置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针对不同的群体实际需要,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建设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法治保障机制,把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实现以政策主导治理模式向法治主导治理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惠民工作效果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168计划网组联中心  吴茜)

 

附:“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专场主题发言专家观点:

 

创新和改善民生制度  把“民生共享”落到实处(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陈向阳)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最具创新性的理论亮点。最近,江苏省委决定把“民生共享发展战略”作为江苏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落实“民生共享”理念,关键是在创新民生政策、完善制度安排上,有更大魄力、下更大功夫。

    一要完善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特别注意把握平均数与大多数的问题,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一些核心统计指标的平均数与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有较大差异的问题。二要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三要加强民生建设,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推进惠及民生的教育和医疗改革试点,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机构。四要按照“环境美”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围绕打造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的目标,推进美丽宜居新江苏建设。五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六要落实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要特别注意在投入机制上,对民生领域要有刚性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刚性化的投入比例。

  

推进共享发展的“南京经验”(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共享发展的重点在于社会政策托底。具体而言,南京通过系列举措健全促进职工工资稳定提高的收入内生增长机制,扩展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空间,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率先在国内形成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低保为基础的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平台,将分散在教育、住建、卫生等部门的“碎片化”救助,整合到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共享发展的精髓在于公平正义普惠。南京先后开展三轮大规模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优质医疗资源“越出城墙、跨过长江、下沉社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布局;坚持城镇社会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转变、单位职工保障向城乡居民保障转变、单一支柱向多层次体系转变;交通政策从追求“均一人群”、“均一结果”的整体效率目标,转向兼顾“不同群体”、“不同结果”的结构公平目标。

    共享发展的机制在于治理结构多元。在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南京已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南京特色社会治理体制;在社会治理方式方面,迈向现代社会治理;南京的社会治理重心:推动服务管理下移,即大力推进街道“去机关化”、社区“去行政化”改革,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回归街道本位,建设区街居三级综合服务平台。

 

从农民工群体中提炼出一批中等收入者(南京师范大学邹农俭)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民工问题,如何从农民工群体中提炼出一部分中等收入者,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为此,社会政策应当着力于构建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增加劳动所得比重、重视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处理好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首先,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现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刚性不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层级过低,农民工流动机制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必须尽快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理念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设计新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既是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又必将提升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整体改善农民工群体生存状况,从而为从农民工群体中涌现一批中等收入者提供制度保障。再次,针对社会成员收入差别过大,生产一线劳动者收入过低这一突出问题,要从分配制度设计上来解决生产一线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收入过低的问题。如做好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政府要制定导向性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民、农民工培训中来。再如,要调动农民工自身积极性,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最后,处理好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一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推行了土地入股、建立土地合作社等创新形式,从而保证了农民的长远利益。这一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通往幸福之路:中国家庭政策的探索与思考(南京大学陈友华)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压力,家庭也因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其次,是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这种核心化体现为三口之家;再次,是家庭关系的简单化;第四,是现代家庭居住的离散化。社会变迁给家庭带来的最大冲击,更多体现在家庭功能的弱化上:一是家庭养老能力急剧弱化;二是家庭风险加大、抗风险能力弱化;三是家庭自我修复及抗压能力弱化。

    加强家庭能力建设必须多措并举。为应对社会老龄化以及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危机,特别要着力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首先,要系统梳理家庭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设计。其次,要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与个人在家庭能力建设中的责任边界;第三,确立家庭救助的价值取向;第四,提高政府的政策制定能力;第五,整合资源加大推进家庭建设力度。第六,加强家庭服务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第七,加快家庭能力建设的研究与成果转化;第八,从事后的家庭救助为主转向事前的家庭风险预防为主;第九,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第十,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法国与德国在家庭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共享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

 

“民生政策与民生幸福”学术聚焦——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综述之三

 

    推进江苏民生建设的共享发展,要切实抓好一个“关键”,遵循三个“坚持”。一个“关键”是:要抓住构建具有江苏特点,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建设制度安排这一关键举措。在推进共享发展中,要避免出现类似于“GDP锦标赛”的“民生锦标赛”。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共享,切实保证民生建设成果不分地域、城乡地覆盖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公民身上;二是坚持普惠均等,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坚持托底,切实解决弱势群体、脆弱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每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掉队。在推进江苏民生建设、共享发展举措上,一要坚持把惠民生作为实现共享发展的聚焦点;二要坚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共享发展的主攻方向;三要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四要坚持把公共财政支出作为实现共享发展的投入重点。

收藏
168计划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