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学”专场综述
2014年11月8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艺术与文化学”专场在江南大学举行。168计划网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在致辞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江南大学副校长顾正彪指出,人们开始把关注点“从手段转向意义”,这种转变并不是想要弱化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人文因素对技术选择的导向作用。人文意识的复苏不是风花雪月,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机遇。
来自全省社科界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的主题展开研讨。与会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并通过文化这个介质的特殊作用,在全社会推动精神与智能的发展,实现社会机理的创新、人力资本的升值和相关产业的全面提升。他们强调,要让艺术与文化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艺术与文化学研究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要做,产业升级离不开创新文化培育与文化体制再造,哲学社会科学界大有所为。
研究“设计经典”要深入社会实践
学者们对“如何研究设计经典”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以期从文化经典的解读中,重新思考文化的构成要素,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与会学者认为,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经典”的研究方法,并逐步将“经典”研究应用到社会实践。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过伟敏教授通过他从九十年代中期对无锡历史街区的调研,到如今试图通过数字平台构架江苏建筑遗产基因库的学术轨迹,在建筑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方面对经典进行了诠释。他认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作为一种特殊时代的特殊建筑风格类型,在处理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方面展示了中国人扎根本土的创新精神、擅于变通因地制宜的无限智慧,对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城市特色的发展,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张犇副教授对于羌族造物设计有着十年的研究历程,曾五次深入汶川等羌族聚居区,做了很多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他认为,设计是实践活动,而研究“设计经典”也要亲身实地地去调研,获得一手的调研资料,不能只做书斋式的研究。
关于从“经典”研究到“经典”应用的具体路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朱蓉副教授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的紧密联系,结合记忆心理学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调查访谈的方法,提出“从设计者到使用者的角色转变”的理念,以及有助于保持集体记忆的城市形态要素的一些具体方案,试图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众筹”可以让设计师更有效地传播创意
与会学者认为,文化创意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形成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意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学会从文化中学会有根的创意设计,还要能够进行跨界的合作。”江苏理工学院施茜教授从民国时期的服装、家具和建筑方面的设计,到现代生活中智能鞋垫、酸奶盒、薯片盒的设计,揭示了只要生活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存在需求,就能带来发明创造的规律性现象。她认为,通过“众筹”这种创意营销的新方式,可以让设计师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创意。
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提出,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做设计,都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定,而应该尽量寻找客观的第三方评价。他认为,要避免同质化的设计就要尊重和保护设计师的知识产权,要让我们的设计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注重民族特色。
与会学者表示,要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会艺术,更需要价值支撑的理性思维。中国很多学设计的学生主要学习背景是艺术教育,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图,然而却因为价值文化层次的落后无法做出真正好的设计。因此,只有把主观的设计融入到理性的分析中,才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国际性的设计师。
重视发挥价值主张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与会学者在对文化经典和创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了文化构建过程中价值主张所发挥的作用,提倡个人、企业、国家价值主张的和谐共生。
江苏大学张力丽副教授以吴文化特色旅游为设计出发点,介绍了她对于传统手工艺融入旅游产品谱系的开发策略的研究。在她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蕴含的造物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使古老技艺自如地穿行于不同的媒介与创造方式之间,并且借助新材料和新技术来博得更多的发展契机,使其在提高特色旅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
金陵科技学院葛怀东副教授以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江苏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他认为,将古籍数字资源建设融入到数字内容产业中,是江苏古籍数字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江苏地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当前,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在传承中逐渐衰减,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了一味地追求“市场化”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工程学院候文辉教授提出,当代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应将“本真性”与“市场化”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一种由表及里、辩证上升的精神生产路线。他认为,应该为大众呈现出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相对应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传统文化内涵的动画精品。
以人文研究推动艺术学科的发展
江南大学杨晖教授认为,《易传》是集《易经》与《老子》自然变易观念之大成,肯定世界的变化,不仅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模式,而且提出了事物变易的原因是“刚柔相推”,从更深的层面上解释了事物变易之必然性,丰富了变易思想的内核,正式确立了中国传统变易的观念。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音乐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沈雷强副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江南丝竹作为地方区域民族音乐文化,要实现不断发展,可以用经济效益来促进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他认为,应加强政府对江南丝竹音乐的管理与保护,提高江南地区市民的文化传承意识,加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等发展方式,这样民族音乐即能在艺术上、思想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文化、创意、经典、数字化与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有效契合”,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如何参与到设计经典的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本次学术专场共收到投稿论文221篇,评出获奖论文52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37篇。
(冉欣 吴祐昕)
附:“艺术与文化学”专场主题发言专家观点:
民生、机制、商品:近现代中国设计的核心内容(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王琥教授)
中国设计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生产手段、文化传统及审美取向。 “民生、机制、商品”可以概括近现代中国设计的核心内容。其中“民生”代表了服务于不同社会需求的消费人群,“机制”代表了批量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商品”则代表自由选择的物品,三者形成了近现代设计产业链。
“民生设计”是近现代中国设计历史的主线,研究中国设计史必须以民生设计为着眼点。首先,西方平等、自由的意识涌入中国,营造的民主氛围和文化语境使得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次,服务于大众的民生设计存在着相对公平的商品交换机制,“民生设计”便成为社会主要的流通、交换及贸易方式。最后,西方的艺术审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造物造美的既有传统。
设计与民生的关系在于,设计的源体是人,设计的受体是物,设计的消费者也是人,设计的本质在于“物用于人”。因而,当代的设计要充分保障适人性。其中设计的适人性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层次在于满足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的舒适性,中间层次在于带来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愉悦感,最高层次在于带来时代精神、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民生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它能够直接反馈民众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需求。当今的民生设计要首先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做到“接地气”。同时,要多方了解世界设计研究的最新信息,把握世界设计史研究的学术潮流,引领中国设计产业。要广泛吸收各学科标准化通用研究手法,做出量体裁衣式设计。
“七十二家房客”:上海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景观(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
“七十二家房客”,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艺术家们以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一出喜剧。这出戏以1949年春天的特定时代为背景,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空间里,浓缩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们,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和嬉笑怒骂。剧中被“七十二家房客”挤爆了的狭小空间,也成为人们形容“老上海”城市居住环境的典型景观。
笔者主持的以声音生态为视角的“声音中国:生态音乐学影像民族志”系列项目研究,包括了“生活空间-公共空间-艺术空间”的系列声音景观内容的“上海城市声音民族志”子项目。秉持当代声音生态学关怀,将人类在声音文化方面的研究,扩展至“音乐”的声墙之外,力图通过围绕人类生存的广义声音,反映人及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并将“生活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聚焦于“家居声音的聆听与记忆”。
研究显示,上海的现代城市建设中“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典型性正在经历着变迁,这也必然带来“家居声音”样式的变化,也带来老上海人对“家居归属感”的不同体验和认同。如果说声音可以塑造地方感,同时人的感知也可以通过声音地方化。上海家居声音的地方感中,充满了当下体验与过去记忆之间互相回荡的混响。
数据与信息管理: 信息生产与信息获取的有效路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
在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适量的、可处理的数据,是获得有效结论的核心。为此,一个合理的设计需要对社会、市场及需求的理解,需要对社会化媒体基本规律的理解,还要参与实践并从实践需求出发。
如何捕捉信息获取者的注意力?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路径与信息获取者的注意力,成为网络信息竞争的博弈双方;理解、编制信息传播的媒介框架,理解、掌握信息获取者的注意力路径,是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获得目标人群注意力的基本前提。
因此,“传播效果”依然是信息传播的“焦点”问题。大数据时代,应重构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预测系统,组织传播则应更强调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回应。大数据正在不断激发巨大的力量,在“网络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何谓有应用价值的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如何认识、搭建合理的信息传播管理架构?提出编制合理的信息传播架构的依据、原则?
在时代发展中寻求塑造经典的新机遇(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
经典理论和经典设计作品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构成要素,指导我们创造更多的经典。经典理论具有经典艺术作品所有的时代、社会、文化、价值等多重复杂属性,同时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或经济现象背景下,人们认识新的现象、重新定位个体和确立精神追求。
通过对当下宏观社会、经济和技术趋势的分析显示,人们可以发现当下的广泛需求,并从中寻找到可以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经典的机遇空间。这些趋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IT技术的平台化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可能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奏,这要求我们清晰地洞察和预判下一次可能的技术革命,以避免“创造性破坏”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合成生物和生命科学技术也值得关注。
后工业时代需求多样化和层次化,商品和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化。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新型经济格局下不同经济产出物,尤其是非物质商品的复杂属性,关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移。
在全球化、IT技术平台化、社会扁平化、信息透明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也在用新的方式、新的价值观选择新的意见领袖。关注人类生存和幸福感的问题意识逐渐成为下一代经济和社会领袖的个人特质和指导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人文意识的复苏不是风花雪月,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机遇,尤其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